——杨昶元客家山水画述评
当代岭南山水画坛,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杨昶元无疑是一位有实力、有个性的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创造了一个既清秀淡雅,又茂润峻厚的艺术风格。
昶元的山水画大都从造化中来,黄宾虹说:“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地去体验大自然的;徒事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事事依人作嫁,那便没有自己的见解了。”又说:“学习那家那法,固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但那家的那法。都有实际的自然作依据的,古代画家往往写生他的家乡山水,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到风格和技巧”。昶元深谙黄宾虹师法造化之理,他几十年来在研习传统山水画的同时潜心于岭南客家山水的观察与体验。昶元生长于岭南客家山村,对客家山水观察入微,胸中自有千山万水。他的写生画稿数以千记,真正做到了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他深深地体会到,客家山水美就美在山川清秀、草木茂润。昶元山水画作品的笔墨语言及章法来自于造化,都是从自然山川的气势结构中概括出来。章法、笔法依山川气势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则新意时出。然而师法造化,但又不拘泥于自然真景,他的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这种把个体生命投入到造化的大生命之中,从而超越个体生活的有限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是审美体验的本质特征,也是昶元山水画之精神所在。昶元以客家山水及房舍、草垛、小桥为观照对象,但却不刻意去画“客家此山”,不把客家山水作为一种“定相”、“实相’来描绘,而是着眼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精神之美。把对自然的情感高度地融进了他的艺术创作,情感流露和艺术创作浑然一体,因而显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高度自由。
黄宾虹曾对中国画的用笔从审美的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画有初观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审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也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见不甚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这种强调“贵在用笔”,以笔墨气息所构成的综合整体效果为衡景标准,无疑是传统中国画审美价值的真正体现。我们如果以此来对照昶元的山水画创作,你就会发现,他的山水画运用笔墨,挥洒自如,着重对深邃意蕴的开掘,抓住神韵气势,追求清秀与茂润,探索新的形式美。昶元山水的笔墨技法受元、清的影响最大,其难能之处是能把传统技法融会贯通到自身生活感悟中,同时更具现代意识。他笔下点、线的映带、顾盼,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线的力度、动势、节奏、趣味几乎贯于他所有的作品中,仔细观察他的用笔,笔笔坚挺,沉着痛快之致。
艺术格调乃是人的格调。昶元是通过个性化的山水图式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这和自身的功底和修养、勤奋和敏锐是分不开的。画如其人,心平气和,与世无争;既不为外在杂务所扰,又不为内在的心绪所困;既能沉得下来,又能潜得进去,不好高鹜远,不急攻近利。以这样平和淡泊的心境作画,画中自然会带一分静气 ,他的画的确也可以”平静”二字概括,所谓“平”即多取自然中最平常的景物,表现生活中平凡乃至平淡的一面,所谓”静”即指画境的宁静与沉潜。画中之境既是画境,也是心境。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已呈多元趋势,每个画家都可以从自我出发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无疑是艰苦而又漫长的,甚至是寂寞的,昶元在这条路上已经默默渡过了几十个春秋,寒来暑往,始终如一地笔耕墨耘,勤修苦练;今天终于走出了一条属自己的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昶元的画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但他的创作心态却是平静的,他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又稳扎稳打,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平常之心和恒长之态。他也在思考,也在拓进,但这种思考和开拓,是建立在个人的文化涵养和艺术良知的某础上。
画为心迹,宁静致远,正是在这种创作心态的指导下,杨昶元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2010年11月于北京仁和苑
丁雪峰